本文相關基金

      更多

      相關資訊

      嘉實動態

      知識課:生命科學簡史 對“我是誰”的終極追尋

      字體大小:

      我是誰?這個提問不僅是哲學經典,同樣也是生命科學所追尋的終極問題。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活動現象和本質的學科。在東西方早期的醫學著作中,人類對自身生命構成和運行規律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

      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將人體視為由五臟六腑組成,并由經絡連接的有機整體,生命的本源、生命活動和機能的盛衰,則分別用“精氣神”來代表。同時期,在世界的西方,古羅馬醫學理論家蓋倫通過解剖研究發現了神經和脊椎的作用。對于人體器官的運行,蓋倫提出了“氣”的概念,如大腦中有精氣,決定人的感知活動;心臟中有活氣,負責控制血液從心臟流到全身。

      《黃帝內經》和蓋倫理論都是基于解剖的具象總結,對人體這個超復雜系統的運行原理進行抽象定義。早期的生命科學研究,已能從器官組織層面進行觀察并做出解釋。而近代醫學的開啟,卻恰恰始于對早期經典學說的顛覆。

      “近代生命科學揭幕 血液循環論橫空出世”

      蓋倫認為,血液是從心臟到全身的單向流動。歐洲醫學史上一度流行的放血療法,就是基于這個認識。直到1628年,英國醫師哈維發表驚世之作《心血運動論》,在大量實驗基礎上提出了血液循環理論。

      《心血運動論》被視為近代生命科學的發端,與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相對論原理》等巨著被寫進《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中。

      1651年,哈維發表了另一部巨著《論動物的生殖》,提出胚胎是通過一步步發育而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與成年動物相同的特征。

      哈維這兩部著作的劃時代意義,不僅在于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血液流動和胚胎發育的固有認知,而且大量應用了實驗觀察、邏輯分析,為近代醫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顯微鏡下的星辰大海 細胞、細菌和藥理學大爆炸”

      在肉眼可見的世界,人類已經逐步建立起研究生命奧秘的正確框架,但對于很多疾病依然無解。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那些掌握生死的王者們等待被發現。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發明了早期的顯微鏡。透過顯微鏡片,胡克發現木塞切片上有著密密麻麻的“小隔間“cell,這就是英文單詞”細胞“cell的由來。嚴格地講,胡克觀察到的只是死去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但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顯微鏡就像天文望遠鏡一樣,將人類的認知帶入一片新的星辰大海。

      1838年、1839年,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先后證實,細胞是組成植物和動物的基本單位,二人共同創立了細胞學說。1858年,德國科學家魏爾肖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恒定律、進化論一起,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借助醫學儀器的發展,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索開始進入微觀世界。

      1864年,微生物學之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發現了細菌的存在。1865年,英國醫生李斯特在巴斯德發現的啟發下,提出外部入侵造成感染的設想,并據此發明推廣了外科手術消毒技術。科赫在顯微鏡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三大死神——炭疽、霍亂和肺結核的發病根源,并建立了傳染病病原鑒定方法——科赫法則。1905年,科赫因為對肺結核病研究的巨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并為自己贏得了細菌學之父的稱謂。就在生物學家們忙于細胞世界的大發現時,化學家們也在分子層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科學跨界帶來了近代制藥業的第一次高速發展。

      1897年,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含有水楊酸有效成分的鎮痛藥——乙酰水楊酸,這個化合物還有另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阿司匹林。在古埃及人的紙草書中,就有柳樹皮煮水可鎮痛的記載,但人們并不知道是水楊酸這種物質在起作用。在視野尚未達到分子級別之前,人類對藥理的認識停留在經驗階段,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大都以湯藥的方式治療疾病,有效成分作用機理不清晰,藥物純度不高,療效不穩定。近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將來自自然界的偶然發現,變成了可控的,標準化的必然。

      很多時候,偶然對于科學來說是一種美麗的邂逅。1928年,英國軍醫弗萊明無意間發現培養皿中長滿了霉菌,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之前培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被霉菌分泌的一種物質溶解了。弗萊明將這種霉菌分泌物命名為青霉素(penicillin),也就是在年代戰爭大戲中經常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盤尼西林。

      當然,挽救無數人生命的青霉素此時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成熟的藥品,還有大量培養霉菌,提煉等等技術難關需要攻克。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青霉素作為緊缺物資被列入僅次于曼哈頓核武器計劃的第二號任務。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持下,青霉素終于實現了藥品化的量產。

      如果說,曼哈頓計劃是用摧毀生命的絕對力量換得和平,青霉素則是用對生命的拯救詮釋和平的意義。

      有趣的是,青霉素與放射性物質確有一段奇緣。1945年,牛津大學女科學家霍奇金通過X射線衍射,發現了青霉素有效成分——青霉烷的分子結構,由此青霉素的生產擺脫了對霉菌培養的依賴,走上了人工合成之路。

      “發現生命的終極奧義 基因技術的福音與挑戰”

      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科學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打開生命科學新的觀察維度。現代基因理論和技術的進步,讓人類距離“我是誰”的答案更近了。

      對于生命體特征的代際繼承和變化問題的研究始于19世紀。奧地利神職人員孟德爾進行了豌豆遺傳的實驗,并找到了紅花為顯性特征,白花為隱性特征的規律。但這個關于“基因”和“遺傳‘的實驗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遺傳學理論。直到一個世紀后,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才建立起現代遺傳學理論系統,并由此獲得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因之間的距離單位被命名為“摩爾根“,這是一段極其極其微小的距離,但對于生命科學來說,這又是一個極其漫長而絢爛的旅程。1944年,美國三名科學家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證實DNA承載著生物的遺傳因子,并分離出純化的DNA。在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等先進儀器的幫助下,人類在基因層面解開一個又一個關于生命的謎題。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為發現DNA的分子結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因技術為醫學提供了新思路,人工合成胰島素就應用了基因技術,為全球無數糖尿病病人帶去福音。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對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發現,使得人類能夠根據需要對DNA長鏈進行切割。修改基因治療疾病被視為挽救生命的終極方案,但受制于倫理和技術等方面的約束,基因治療當前仍屬于探索階段。

      在基因技術時代,現代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的交叉滲透不斷提高。微軟研發的云端生物建模工具BMA能夠幫助生物學家模擬細胞之間的互動,生物學家收集基因組相關數據,工程師開發復雜的算法,數據和算法的結合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比對細胞對不同藥物的不同反應。強大的算法和算力支持,不僅大大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甚至可以在未來實現針對單個病人的個性化治療。處于科研前沿的分子計算機,由DNA(脫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分子構成,通過蛋白質分子傳遞信號,監測細胞活動,一旦發現癌變跡象,就能自動清除病變細胞。

      像計算機編程一樣管理、控制生命活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現代醫療技術帶來無限可能性。Research And Market預測2026年全球醫療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857.2億美元,2019年到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0.1%。德勤預測到2022年,全球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個性化用藥市場的規模預計將達到2.4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8%,是整個醫療市場預期年均增速5.2%的兩倍多。

      數據來源:EvaluatePharma.jpg

      數據來源:EvaluatePharma

      在這一輪基因技術推動的生命科學競賽中,中國體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疫苗研發體現出了全球領先的實力,展示了我國基因技術之強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說:在“學習”病毒的前提下,對病毒進行“手術”,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個我們需要的載體病毒,并注入人體產生免疫。

      除了疫苗研發,中國的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RO、CDMO等,也在近年體現出強大的全球競爭力。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生命科學未來已來。納米技術延緩衰老,腦機技術實現人腦與設備的信息交互,AI機器人精準醫療……科學跨界不斷打開我們觀察世界、觀察生命的新視野。谷歌將生命科學部門命名為Verily,意思是“以真理戰勝自然”。也許,戰勝自然只是個目標,但對生命真理的追尋永不停歇。

      未來有一天,關于“我是誰”的終極問也將會找到答案。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

      知識課:生命科學簡史 對“我是誰”的終極追尋

      2021-04-23 來源:嘉實基金 關鍵詞: 醫藥 健康 基金

      除了疫苗研發,中國的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RO、CDMO等,也在近年體現出強大的全球競爭力。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是誰?這個提問不僅是哲學經典,同樣也是生命科學所追尋的終極問題。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活動現象和本質的學科。在東西方早期的醫學著作中,人類對自身生命構成和運行規律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

      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將人體視為由五臟六腑組成,并由經絡連接的有機整體,生命的本源、生命活動和機能的盛衰,則分別用“精氣神”來代表。同時期,在世界的西方,古羅馬醫學理論家蓋倫通過解剖研究發現了神經和脊椎的作用。對于人體器官的運行,蓋倫提出了“氣”的概念,如大腦中有精氣,決定人的感知活動;心臟中有活氣,負責控制血液從心臟流到全身。

      《黃帝內經》和蓋倫理論都是基于解剖的具象總結,對人體這個超復雜系統的運行原理進行抽象定義。早期的生命科學研究,已能從器官組織層面進行觀察并做出解釋。而近代醫學的開啟,卻恰恰始于對早期經典學說的顛覆。

      “近代生命科學揭幕 血液循環論橫空出世”

      蓋倫認為,血液是從心臟到全身的單向流動。歐洲醫學史上一度流行的放血療法,就是基于這個認識。直到1628年,英國醫師哈維發表驚世之作《心血運動論》,在大量實驗基礎上提出了血液循環理論。

      《心血運動論》被視為近代生命科學的發端,與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相對論原理》等巨著被寫進《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中。

      1651年,哈維發表了另一部巨著《論動物的生殖》,提出胚胎是通過一步步發育而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與成年動物相同的特征。

      哈維這兩部著作的劃時代意義,不僅在于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血液流動和胚胎發育的固有認知,而且大量應用了實驗觀察、邏輯分析,為近代醫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顯微鏡下的星辰大海 細胞、細菌和藥理學大爆炸”

      在肉眼可見的世界,人類已經逐步建立起研究生命奧秘的正確框架,但對于很多疾病依然無解。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那些掌握生死的王者們等待被發現。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發明了早期的顯微鏡。透過顯微鏡片,胡克發現木塞切片上有著密密麻麻的“小隔間“cell,這就是英文單詞”細胞“cell的由來。嚴格地講,胡克觀察到的只是死去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但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顯微鏡就像天文望遠鏡一樣,將人類的認知帶入一片新的星辰大海。

      1838年、1839年,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先后證實,細胞是組成植物和動物的基本單位,二人共同創立了細胞學說。1858年,德國科學家魏爾肖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恒定律、進化論一起,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借助醫學儀器的發展,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索開始進入微觀世界。

      1864年,微生物學之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發現了細菌的存在。1865年,英國醫生李斯特在巴斯德發現的啟發下,提出外部入侵造成感染的設想,并據此發明推廣了外科手術消毒技術。科赫在顯微鏡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三大死神——炭疽、霍亂和肺結核的發病根源,并建立了傳染病病原鑒定方法——科赫法則。1905年,科赫因為對肺結核病研究的巨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并為自己贏得了細菌學之父的稱謂。就在生物學家們忙于細胞世界的大發現時,化學家們也在分子層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科學跨界帶來了近代制藥業的第一次高速發展。

      1897年,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含有水楊酸有效成分的鎮痛藥——乙酰水楊酸,這個化合物還有另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阿司匹林。在古埃及人的紙草書中,就有柳樹皮煮水可鎮痛的記載,但人們并不知道是水楊酸這種物質在起作用。在視野尚未達到分子級別之前,人類對藥理的認識停留在經驗階段,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大都以湯藥的方式治療疾病,有效成分作用機理不清晰,藥物純度不高,療效不穩定。近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將來自自然界的偶然發現,變成了可控的,標準化的必然。

      很多時候,偶然對于科學來說是一種美麗的邂逅。1928年,英國軍醫弗萊明無意間發現培養皿中長滿了霉菌,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之前培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被霉菌分泌的一種物質溶解了。弗萊明將這種霉菌分泌物命名為青霉素(penicillin),也就是在年代戰爭大戲中經常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盤尼西林。

      當然,挽救無數人生命的青霉素此時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成熟的藥品,還有大量培養霉菌,提煉等等技術難關需要攻克。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青霉素作為緊缺物資被列入僅次于曼哈頓核武器計劃的第二號任務。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持下,青霉素終于實現了藥品化的量產。

      如果說,曼哈頓計劃是用摧毀生命的絕對力量換得和平,青霉素則是用對生命的拯救詮釋和平的意義。

      有趣的是,青霉素與放射性物質確有一段奇緣。1945年,牛津大學女科學家霍奇金通過X射線衍射,發現了青霉素有效成分——青霉烷的分子結構,由此青霉素的生產擺脫了對霉菌培養的依賴,走上了人工合成之路。

      “發現生命的終極奧義 基因技術的福音與挑戰”

      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科學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打開生命科學新的觀察維度。現代基因理論和技術的進步,讓人類距離“我是誰”的答案更近了。

      對于生命體特征的代際繼承和變化問題的研究始于19世紀。奧地利神職人員孟德爾進行了豌豆遺傳的實驗,并找到了紅花為顯性特征,白花為隱性特征的規律。但這個關于“基因”和“遺傳‘的實驗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遺傳學理論。直到一個世紀后,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才建立起現代遺傳學理論系統,并由此獲得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因之間的距離單位被命名為“摩爾根“,這是一段極其極其微小的距離,但對于生命科學來說,這又是一個極其漫長而絢爛的旅程。1944年,美國三名科學家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證實DNA承載著生物的遺傳因子,并分離出純化的DNA。在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等先進儀器的幫助下,人類在基因層面解開一個又一個關于生命的謎題。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為發現DNA的分子結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因技術為醫學提供了新思路,人工合成胰島素就應用了基因技術,為全球無數糖尿病病人帶去福音。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對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發現,使得人類能夠根據需要對DNA長鏈進行切割。修改基因治療疾病被視為挽救生命的終極方案,但受制于倫理和技術等方面的約束,基因治療當前仍屬于探索階段。

      在基因技術時代,現代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的交叉滲透不斷提高。微軟研發的云端生物建模工具BMA能夠幫助生物學家模擬細胞之間的互動,生物學家收集基因組相關數據,工程師開發復雜的算法,數據和算法的結合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比對細胞對不同藥物的不同反應。強大的算法和算力支持,不僅大大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甚至可以在未來實現針對單個病人的個性化治療。處于科研前沿的分子計算機,由DNA(脫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分子構成,通過蛋白質分子傳遞信號,監測細胞活動,一旦發現癌變跡象,就能自動清除病變細胞。

      像計算機編程一樣管理、控制生命活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現代醫療技術帶來無限可能性。Research And Market預測2026年全球醫療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857.2億美元,2019年到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0.1%。德勤預測到2022年,全球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個性化用藥市場的規模預計將達到2.4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8%,是整個醫療市場預期年均增速5.2%的兩倍多。

      數據來源:EvaluatePharma.jpg

      數據來源:EvaluatePharma

      在這一輪基因技術推動的生命科學競賽中,中國體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疫苗研發體現出了全球領先的實力,展示了我國基因技術之強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說:在“學習”病毒的前提下,對病毒進行“手術”,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個我們需要的載體病毒,并注入人體產生免疫。

      除了疫苗研發,中國的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RO、CDMO等,也在近年體現出強大的全球競爭力。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生命科學未來已來。納米技術延緩衰老,腦機技術實現人腦與設備的信息交互,AI機器人精準醫療……科學跨界不斷打開我們觀察世界、觀察生命的新視野。谷歌將生命科學部門命名為Verily,意思是“以真理戰勝自然”。也許,戰勝自然只是個目標,但對生命真理的追尋永不停歇。

      未來有一天,關于“我是誰”的終極問也將會找到答案。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